教育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随着中专教育的深入和中专生源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已成为我们中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
本学期,我校在一年级部分专业进行语文分层教学试点,这也是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一个学期下来,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不少的问题。本文拟就试点的成绩和问题作一探索。
一、语文教学的原因与指导思想
近年来,随着中专录取分数线的下调,中专生源质量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以近三年为例,录取分数1999年为430分,2000年为400分,2001年为350分,而实际降至300分。拿1999年与2001年比,录取分数线降低了80~130分,可见幅度之大。分数线的降低,意味着生源质量的下降,由此给我们中专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表现在语文的教学上,就出现了以下两大问题:
问题之一:语文不及格率上升.语文作为中专的基础学科,以往也有不及格,但人数不多,7%左右。但这几年情况变了,每次考试,不及格人数增多,比例增大。以01级制冷专业一个班为例,全班40个学生,本学期期中考试,及格17人,不及格23人,占57.5%。
问题之二:高分与之间差距拉大。以往一个班级中,语文的高分与低分之比,差距一直不明显的,一般高分在80分上下,低分也就在50分以内。如果以及格为线,不及格也仅10分只差。现在的情形,低分直线下滑,三、四十分常见,甚至还有更低的。如我校外贸专业,高分可得89分,而低分却只有38分,两者差51分,而象这样的低分还不是少数,往往一个班就有几个,甚至更多。
上述两大问题,说明了什么?原因在哪里?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识到,学生不及格率上升,高低分差距明显,有生源问题的影响:学生变了,学生的总体素质下降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的观念没有变。我们还在凭过去的老观念,用过去的老标准,整齐划一地要求着我们今天的学生。现代教育观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学生无论其原有素质如何,多存在着发展可能,成功的教育就是要有助于这种可能转变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教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鼓励优秀,又允许落后,既有统一要求,又保护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这就是分层教育。有了这样的共识,在我校领导的提议下和支持下,我们语文学科开始了分层教学试点。
二、语文分层教学的实施与效果
为了有序进行语文分层教学,我们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明确语文分层教学的作用与意义。为此,在分层组班前,我们先从思想认识上对学生进行宣传、动员,让参与分层的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与学校分层教学指导思想保持一致。
其次,我们确定了分层教学的目标。我们将三个专业学生,根据学习成绩的高低,分成A、B、C三个层次。相对而言,A班属最高层次班,B班属中层次班,C班属最低层次班。三个班教学执行不同课程标准:A班执行《三校生语文课程标准》,B班执行《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语文学科教改方案及课程标准》即《中专课程标准》,C班参照执行中专课程标准,适当放低阅读分析与写作能力的要求。
同时,我们明确公布了分层标准。我们知道,这是关键,这次分层试点能否实施,取决于分层标准的确定。为慎重起见,分层前我们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各科成绩进行调查,逐一排队,最后提出一个比较符合学生实际,又比较合理的分层标准,让学生自我分层进班。由于我们工作做得比较细致,透明度高,分层进行得非常顺利。
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我们有选择地请三位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的教师任教,尤其是C班,特意聘请了一位资深教师,这一举措,为C班学生树立了信心。C班一位女同学在期末小结中写到:“学校派这样好的老师来上我们的课,我们感到自己没被抛弃。”
通过这样有序的教学分层,加之教学中教师们尽心尽力、全身心投入,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语文分层教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下面是分层教学效果比较:
班次 |
试点前
平均分 |
试点后
考试平均分 |
试点后
期末考试 |
A班 |
71 |
72.7 |
72.9 |
B班 |
61.4 |
63 |
64.3 |
C班 |
50.2 |
61 |
55.7 |
效果比较说明:试点前,A半平均分比B班高出9.6分,比C班高20.8分,B班比C班高11.2分
试点后,期中考:A班平均分比B班高9.7分,比C班高21.7分,B班比C班高12分。
期末考:A班平均分比B班高8.6分,比C班高17.2分,B班比C班高8.6分。
从比较中看出,语文分层教学后,三个班比分拉开,而各自成绩均有所上升。
三、语文分层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试点语文分层教学是有效的,但问题也很突出,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分层后,学生中产生的消极情绪问题。
实施分层教学,高层次A班学生,因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习气愤浓厚,学习自觉性高,教学一直很顺利,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但对B班、C班,由于学习差的学生相对集中,学生相互影响,两个班的消极情绪增大,班级的学习氛围,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纪律,都比分层前差,尤其是C班,情况更为严重。举一个小例子,看看三个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吧。每次上课前,C班的老师照例先督促检查学生带书的情况,当查到一位没带书的学生,问他:“你上课怎么连书也不带?”这位学生语出惊人:“我听你讲呀!”振振有词,毫无愧色,而且上课不是讲话,就是做小动作,或是睡觉。每一堂课,教师用一半时间维持纪律,营造课堂学习气氛。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是我们在试点中一直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我们目前的思考,有三点建议:
其一,加强班主任工作。建议委派工作能力较强,又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青年教师做班主任,青年教师与学生少一些年龄隔阂,更有亲和力,也便于了解学生,有利于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上进心。
其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配合班主任开展教育,做到亲情教育与班主任管理结合,使教育学生工作更有成效。
其三,经常用前途激励学生。方法可多样,可利用班会学习优秀学生事迹,可请有成就学者、优秀大学生做报告,也可走出校门,参观大学或名人故居等,通过前途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第二,C层次语文教育目标定位问题。
由于C层次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比较差,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加之学习习惯,课堂纪律等因素,试点中,C班的教师拿着中专的课本,却以初中的要求在进行教学。即使这样,试点结束后的期中、期末考,总评成绩,全班40个学生,及格14人,仅占35%;23人不及格,占半数以上。面对这样基础的学生,教学目标是否要降?试点事实说明还要降。那么,C层次学生究竟定位在哪个层次上?这又是我们在试点中思考的一个问题。
目前我们的构想是:首先,C层次班语文教学目标还定位在中专层面上,教学参照执行《中专语文课程标准》,但教学中侧重《中专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知识点。
其次,教师可将基本知识点进一步分解化,采用分布教学的方式,循环渐进,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另外,教师加强课后指导,做到每节课,所教的知识点真正让学生掌握。
第三,关于动态分层问题。
根据原方案,语文分层教学是动态的。每个学期通过考试测评,A班不合格者向下一层次流动,B、C班学习优秀者向上一层流动,由此形成竞争机制。但试点中,我们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理想化:由于各层次班上课内容要求不一,低层次学生流向高层次后,学习的差距很难赶上,势必又被淘汰。如此循环,动态分层的竞争性就受到质疑;但流动时间过短,又让学生有不稳定感。当然,这个问题我们在试点还没实施,但我们认为可能也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措施,但根据试点实践,我们认为,流动的时间不能太长。我们的想法是,利用期中、期末两个时段为好:一则可依据两次考评进行测评;二则,时间不算太长。流动后,进高一层次的学生可边学边进行补习,以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跟上这一层次班的教学进度。
生源的变化对我们的中专语文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我们一定要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收获。我们相信。挑战与机会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