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米,上海金茂大厦——这是上海的高度。
431公里/每小时,上海磁浮列车——这是上海的速度。
高速发展的上海已然成为全球焦点。
放眼上海中心城区,满目皆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仅以静安区为例,全区50多幢重点楼宇上缴的税收在2003、2004年分别占全区税收总量的39%和43%以上,进驻楼宇的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85%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65%以上;
截止2005年7月,在沪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已达到111家,国际性投资公司120多家,国际大企业将上海作为亚太地区的头脑和指挥中心。国内外著名企业云集,给上海带来了资金、信息、人才和物流,成为上海经济高速运转中的强劲驱动器;
2005年12月,上海中心城区商务楼849栋,29415个企业,36万多名从业人员——数字仍在瞬息万变地不断递增……
所有这些,都无可置疑地告诉我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同所有制、不同经济形式、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用工制度的企事业单位共存于上海大大小小的楼宇之中,楼宇经济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且,楼宇经济的从业人员普遍年龄比较轻、学历层次高、思想观念新、充满青春活力与朝气。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领域中,我们党如何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增强向心力、扩大影响力、保持控制力?这是新世纪带给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次堪称严峻的新挑战。
在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从“三湾改编”时的“支部建在连上”开始,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色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道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都会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现实情况,采取新的有效措施,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添新鲜经验,为不断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如今,面对新课题、新挑战,上海各级党组织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交出了一份新的答卷——
把支部建在楼上
(一)郑川的故事
郑川毕业于上海的名牌学府——上海交通大学。念大学的时候,郑川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还是班级里的班干部,本科毕业之前就已经光荣地成为了学生党员。2000年毕业后,郑川带了张介绍信去了一个嘉定的日资企业,随后又先后供职在几家私营企业,这些外资或者独资企业都没有党组织。这期间正赶上他家动迁,因人户分离,组织关系竟在郑川的包里放了两年,长期无法转接。
郑川困惑了,迷惘了:党组织到底在哪里?
最后,郑川自己找到了静安寺街道综合经济党总支副书记王长燕,问:“我是党员,我现在该怎么办?”
其实,在这片茂密的高楼群落里,有着一个郑川的故事,两个郑川的故事,无数个郑川的故事……
(二)大都市高楼中的白领
生活在这片高楼群落里的人,大多数是坐办公室的年轻白领。
这个新兴的群体充满了活力,他们是这片大都市高楼之中的“精灵”,他们也是整个飞速发展的经济实体的灵魂。他们年轻、有想法、有自己的语言系统,通常外语很好,有高学历、高收入,个性极强,充满信心。而且值得关注的一个特征是,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党员”,而现在则成了“口袋党员”或者“隐形党员”。
郑川只是那么多“找不到组织的党员”中的一个。上海一大批商务楼宇内聚集了大量像郑川这样的党员,因企业无党组织,他们有的无法转接组织关系,有的因长期缺乏组织生活而信仰变得淡漠;部分外来党员因人“户”分离,造成党组织教育、考察不便;一部分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更是投身无门。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如果这些党员、这些青年长期找不到党组织,我们的党建走不进他们的“世界”,那我们党就等于放弃了整个未来!如何把他们凝聚在我们党的周围,这是顺应时代的、甚至是迫在眉睫的。
于是,一个堪称伟大的创新诞生了:楼宇党建——把支部建到楼上去!
(三)第一个“铁打的营盘”
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要建到哪里。
1999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针对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楼宇大量涌现,在楼宇内工作的企业数、从业人员数快速增长,在楼宇内工作的党员不断增多,出现了建立党组织难,开展党的活动难,党员的教育管理难等新情况,在嘉兴大厦建立起了楼宇联合党支部,从而创新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组织设置模式,把“支部建在楼上”。
2001年,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在中华企业大厦创设了全市第一个“党员服务点”,探索实施以属地党组织牵头,以楼宇为单位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点的楼宇党建工作新模式。随后,紫安大厦、永兴商务楼、延安饭店等一批“党员活动点”先后成立。“支部建在楼上”使一大批像郑川这样的“游子”找到了家。经过了半年组织考察的郑川,已经在他所在的紫安大厦党组织正式登记了组织关系。不少像郑川这样长期“找不到组织的党员”找到了党组织,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
2002年12月23日,新华社记者在《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到实处》一文中,介绍总结了上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楼宇作为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成功做法。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从此,楼宇党建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蓬蓬勃勃地在这片大都市的高楼群落中发展起来。
富有创意的“支点”
找到支点,就可以撑起地球。
党建的杠杆,这次富有创意地架到了楼宇之上。杠杆的一头是上海各级党组织和成千上万个党务工作者,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竭尽全力,一个个金点子蹦着出来了,一条条带有规律性的宝贵经验总结形成了,一颗颗丰硕的成果让人欣喜……
(一)黄经蓉的“魔力”
一个普普通通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竟然能不厌其烦地在一家公司的“精英”与“骨干”间来回奔波,并取得明显实效,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啊!一天,驻扎在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某公司的老板兴冲冲地来到左家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经蓉的面前。请她帮忙,无论如何要做通本公司一位“业务骨干”的思想工作,让她不要辞职,能继续留在本公司工作。黄经蓉一口答应,随即施展出浑身解数,与“业务骨干”促膝谈心。从这家公司的发展远景,谈到实现个人的远大报负,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业务骨干”听了黄经蓉的劝说,回去整整想了一夜,第二天便打消了辞职的念头,从此安下心来。
黄经蓉的“魔力”还远不止于此。她甚至把工作的触角伸到了辖区某公司一位王老板的家中。王老板的岳母大人患病住院,她前去探望;王老板的妻子缺乏财会知识,她手把手地指导;公司里员工思想有波动,她分别找他们一个个谈心;公司碰到了坎坷,她帮着出金点子……正因为有了黄经蓉的鼎力相助,王老板的生意才越做越大。
类似黄经蓉这样的基层党组织干部,上海不知有多多少少。从“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的“三难”,到“进楼宇门、进企业门、进员工心灵之门”的“三进”,他们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这八个字铭记在心,想方设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入耳、入脑、入心。他们深知,彼此在语言、情感、理念、甚至价值观上的沟通,才能取得当代青年白领们的认可;也只有他们认可了,才可以把工作做到实处,把人心凝聚起来。
“您有快乐,让我们彼此共享;您有难题,让我们共同面对;您有忧愁,让我们一起分担。”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一班人把贴在墙上的诺言,真正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他们忙着提供政策法规咨询、企业注册、商业信息、享受公平信贷、拓宽投资领域等服务,还免费为白领们进行体检和妇科检查,办理住院医疗保险。各类喜闻乐见的跨小区、跨楼宇、跨企业的活动在年轻人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红色之旅、娱乐大赛、楼宇运动会、“相约新华,有情牵手”、“三十日,我等你”……一项项趣意昂然的主题活动深深吸引着二三十岁的年轻白领,大家已经把楼宇里的党组织当成了另一个带给他们快乐和温馨的家园。
紧紧依托社区各类资源,加强对当代青年的理想、爱国、诚信、社会责任的思想教育,更可谓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又一大“发明创造”。他们开设“青年诚信”论坛专场、举办“千人党课报告会”、举行党务知识专题讲座,又通过社区网站发布党建工作动态,探索网上组织生活等等。多少年来,他们以服务为先导,以活动促凝聚。据不完全统计,党工委一班人和街道党务工作者们走访了辖区楼宇中1000多家企业,与980多人次进行谈心活动,430余家企业、630余名党员得到了直接关怀和帮助。
真情传递了来自党组织的温暖;服务展示了党组织的魅力。
上海各级党组织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在“服务、凝聚”上下足了功夫,许多行之有效的“高招”应运而生了:
普陀区长寿路街道党工委以服务渗透管理,努力做到楼宇党建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址议事;以服务实现凝聚,通过实施政治关怀、人文关怀、事业关怀,实现思想凝聚、文化凝聚和发展凝聚;
闸北区天目西路街道党工委积极为楼宇企业的发展需求提供税务、法律、工商、治安等咨询。热忱帮助青年白领办理暂住证、解决其子女入学等困难;
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委整合各类资源,定期上门开展人才交流、劳动就业、司法援助、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咨询服务。他们还与区体委联手,为年轻人进行体能测试。楼宇内因地制宜像模像样地成立了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
一些党员和青年白领们在得到各级党组织“雪中送炭”般的服务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纷纷回报社会。他们有的为慈善事业募捐献爱心,有的融入居民区兼职成为社会志愿者,有的主动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他们动情地说:“过去党员为党组织服务,现在党组织为我们服务。党组织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我们就要把这份爱和责任传递下去。”
(二)民营企业家的“心声”
“我们公司总部在北京,2000年上海分公司成立后,静安寺街道综合党委副书记王长燕立即‘打入’了我们公司。我不是党员,刚开始搞楼宇党建,我也有过顾虑,怕占用工作时间,影响工作。可是,后来的实践证明了:党员都是公司骨干,德智体全面发展。党员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要做大做强,没有党员参加肯定是不行的……”
说者名叫季斐,是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今年5月11日,在静安寺社区企业家沙龙“党建之友”论坛上,他向党组织讲了真心话。
小季道出的也正是上海千千万万民营企业家的“心声”。
力新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沈钦华便是其中的一位。“作为外资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只有当感受到楼宇党建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时,我才会有持续支持楼宇党建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同样不是党员的沈钦华如是说道。他的公司现有21名党员,公司党支部承担了教育员工、培育企业文化、关心凝聚员工等相当一部分职责。公司开展楼宇党建、建立了党支部后,利润逐年递增。2002年上交利税475万,2003年是579万,2004年上升到了826万,今年更有望突破1000万!
楼宇党建既然能有这么大的神奇作用,身为老板,他们怎能不打心眼里高兴,并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呢?
这些年来,“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的人数骤然飚升。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党建的领域必然要由“街道”转向“区域”。由“小党建”向“大党建”的过渡,势在必行——
处在浦东开发开放的窗口地区的梅园新村街道党工委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个居民区联系一幢商务楼”的办法,成功地将社区党建的覆盖面延伸到商务楼;
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则将所辖28幢商务楼划分为6个片块12个子网格。他们配置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明确目标,加强考核,落实管理,尽力通过完善自己网格内的工作来推动整个楼宇工作;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将居民区党建与楼宇党建紧密联系在一块,彼此谁也离不开谁,由此出现黄经蓉式的“能文能武”又古道热肠的居委干部……
(三)白领党员的快乐新家
在市委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本市各乡镇、街道党组织纷纷“上马”,相继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他们以此为平台,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年轻白领顿觉有宾至如归之感。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没见过四十多人同坐一辆大巴士,同享各自手中的一份蛋糕,同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吧?4月7日是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各商务楼宇部分党员的喜庆日子。凡3、4月份诞生或政治生日的党员,均由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的同志组织他们赴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游览。鲜花、贺信、贺卡、生日蛋糕,加之街道领导前来亲切问候和真挚祝福,到处洋溢着幸福和欢乐。
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是,江苏路街道党工委和党员服务中心的同志总是变着法子:或组织参观南京路上好八连连史馆,重温入党誓词;或建立辖区公益网站“捐献时间”网站,联手为民服务;或与社区一群饱受病痛的癌症患儿共度“六一”儿童节……一次次生动而有意义的活动,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地处市中心的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在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的同时,便建立了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度、情况报告制度、信息数据库等一系列制度。他们尤其注重对小区的困难党员、失业党员进行心理疏导,认真家访,帮助再就业。
不惜代价,将党员服务中心装修得焕然一新的长寿路街道党工委,为年轻白领们提供了一流的学习空间。他们主动设立了“错时制”,并延长服务时间。
浦东新区各级党组织以“阳光驿站”的形式建立区域性、开放式、互动式、专业化的活动中心,同时配置多功能馆室,使之成为年轻白领接受教育的课堂,感受关怀的家园,信息传递的平台,履行义务的载体……
这一件件,一桩桩,年轻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他们或许不会每天都说感谢的话,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心和行动来表达感激之情。
机会与挑战并存
(一)历史选择创新精神
党建的创新也是自我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靠创新,中国共产党走出困境、不断壮大,今天靠创新,我们才可以掌握现在、赢得未来。
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针对部队存在的组织和思想较混乱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同时创造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方式。他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组织形式把党的组织建设与武装斗争有效地结合起来,适应了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岁月往后划过了将近80年,中国共产党早已从当初的“革命党”发展壮大成为“执政党”;虽时空流转,但创新精神永存。回头再看“支部建在连上”,它已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创新;而如今,“支部建在楼上”同样是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及时做出的抉择,更堪称是一个时代的创新。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上海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犹如展翅的鲲鹏一飞冲天。
我们不禁需要思考:这样瞬息万变的大都市如何加强党建?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发挥作用?如何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构中牢牢把握准航行的方向?勇于创新、即时修正的精神永远是正确的回答。
能就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出不同反映,调整执政理念和方式,适时推出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正是我们党保持源源不竭动力的原因所在。
我们选择了创新,所以历史选择了我们。
(二)抓住青年,抓住未来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今天的问题不再是过去的问题,今天的问题需要今天的解决方法。
今天的问题在年轻人的身上。从现在看,他们刚刚事业起步,便势不可挡;从长远看,十年之后将是他们的天下。如果中国想要在未来的世界之林有所作为,靠的正是现在的“初生牛犊”们。
这一辈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坎坷的人生,没有经受过动荡岁月的洗礼,没有亲眼看见新中国诞生过程中的血雨腥风,他们无法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所以我们的责任重大,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群体,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抓住青年,就能抓住未来;没有抓好,等于白抓。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让他们安身立命,让他们鸿鹄展翅;让他们了解我们党的一系列政治主张,让他们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深远意义。
楼宇党建就是一个好抓手,也是办好这样一桩关于未来国运命脉之大事的最佳支点。强有力的党建杠杆只有找到了最佳支点,才能花最小的力气,撑起最大的成果。
(三)认同,力量凝聚的第一步
一切的努力畅想,一切的放手实践,只为一件事:让年轻人了解我们党、亲近我们党。
认同之后才有理解,而后才有接受,才能谈到作用影响,才能拧在一起无法分离。如果缺乏这种认同感,那么一切的想都是空想,一切的谈都是空谈。认同,才是力量凝聚的第一步。
要赢得认同,不是表面,而要内心,不仅是话语系统、外在修饰,而更要文化、理念、包括信仰。接受党组织的服务,是肯定的第一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不是为服务而服务,不是为说得好听、唱得动听而做工作。如果一味墨守陈规、不求思变,我们执政党将失去活力而陷入迂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前路的探索或许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把准时代的脉搏,获得年轻人的认同,就是获得了未来对我们党的认同。这样,我们的未来之路就能越走越深远,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