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上海市中职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党建动态

树起道德的丰碑——追记上海警备区通信站原副教导员王庆平

作者:徐琪忠 来源: 发布日期:2007-07-09 00:00 点击次数: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那就是——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和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王庆平,上海警备区通信站原副教导员,在这个世界上只度过了不到35年的光阴,然而他的生命无比精彩,因为崇高的道德光辉,始终闪烁在他的心头,伴他走过了近乎完美的人生历程。
  2005年2月22日下午16时45分,在上海警备区综合训练场上,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后,人们发现,那位投弹时不慎将弹体脱手的战士得救了,而王庆平却倒在了血泊中……
  王庆平舍己救人的壮举,是在短短的3.7秒之间发生的,但他那充满爱心,甘于牺牲奉献的道德风范,却贯串了他那整整18年的军旅生涯。
  视事业重如山爱战士深似海
  上海警备区通信站三连指导员张彤霞
  我和王庆平副教导员共事近10年。我永远忘不了,王副教导员牺牲的那天,我的房间里挤满了女兵,大家一句不说地站着,悄悄地抹着泪。我忍不住了:“要哭就哭吧。”话没说完自己先哭出声来,顿时屋子里哭成一片……这发自内心的哭声,表达了战友们对王副教导员的无限怀念,表达了战友们对这样一位好兄长、好领导的无比崇敬。
  王副教导员当干部13年,先后换了6个岗位,在每个岗位都干出了优异的成绩。他当公勤队长,保障的机关满意,服务的老干部也满意;他当指导员,把一个后进连队带入了警备区的先进行列;他当连长,把警备区的先进连队带成了南京军区的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连队先后荣立两次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一等功。
  王副教导员干工作风风火火,有燃烧不尽的激情。大家称他是“动力火车”、“铁人一号”。1999年夏天,上海青浦地区突发洪灾。王副教导员顾不上临产的妻子,带领通信保障分队奔赴抗洪一线。一天夜晚,风大雨急,指挥部通信突然中断。他边下达快速抢修的命令,边往楼下的电台车奔去。情急中一脚踩空,胸部重重撞在楼梯护栏上,他咬紧牙关爬起来,又冲向雨中的电台车。抗洪结束后到医院拍片,发现他左胸第10根肋骨骨折。这时距他摔伤已整整18天。医生对他说,“这么多天你是怎么熬过来的,就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了!”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王副教导员不是铁人,但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有着把党和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满腔赤诚。
  王副教导员满心窝里都是兵情兵事。他多次担任新兵连连长,新兵第一次上夜哨,他不仅自己陪岗,还要求班排长陪;新兵睡的是上下铺,他担心睡上铺的战士从床上掉下来,晚上要求他们给床铺拉上背包带,并亲自示范;夜间查铺查哨,他怕影响战士休息,就穿上软底鞋,给手电筒蒙上一块布,使光线柔和些……
  情系百姓赤诚为民
  上海市静安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童建民
  庆平为我们社区做的好事太多太多了,特别是对三义坊的孤寡老人更是倾注了爱心。1997年庆平组织官兵和6名孤寡老人结成了帮困对子。
  年近9旬的周密老太太,是上海市第一代劳模。老太太孤身一人,生活起居比较困难。庆平带领战士经常去帮助照料,每次都忙里忙外。老人耳背,他就贴着耳边跟她说上一会儿话;老人浓重的乡音,别人听不大懂,庆平却听得明明白白。
  三义坊社区的老年人多,不少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寡老人。其实,何止是三义坊社区,我们静安区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有一位沈老太太瘫痪在床10多年了,老人一直有个心愿,想出去看看上海的新面貌、新变化。庆平知道后,利用周末和几名战士一道把老人从4楼背下来,用轮椅推着她看了静安寺广场、游了南京路。老人长时间没出门,见什么都新鲜,见什么都要问。庆平边推着轮椅边仔细地给老人介绍上海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整整一下午,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有一次,几个老人在一起聊天,有的说,人老了就怕突然有个什么事,一下子找不到人帮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庆平就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每一位孤寡老人,这以后,庆平的电话就成了服务孤寡老人的“热线电话”。90多岁的吴老太太经常生病,几次都是打了庆平的电话后得到了及时救治;张老太太身体不大好,一到晚上就担心有事,自从有了庆平的电话号码,她说现在我可以安安稳稳睡觉了,感觉有了依靠。
  爱工作,也爱家
  王庆平妻子汤梅
  我们是夫妻,也是战友。作为妻子,我知道他做了他想做的;作为军人,我知道他做了他该做的。
  他当连队主官5年,几乎没有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他当干部13年,13个除夕都是和战士一起过的。1998年年底,我正怀着孩子,除夕那天,我试着问他:今年的年夜饭,你能回家吃吗?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可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直到晚上11点多,他才回来。他一进门不等我开口,就一个劲地对我说对不起。原来,他在连队吃了年夜饭后,又顶着寒风,骑车一个多小时赶到连队的执勤点上,看望那里的战士。他说:“过年了,不去看看战士,总是放心不下!”
  庆平对老人特别孝顺,爸爸妈妈说过的事,哪怕是随口说的,都记在心上。有一阵子,我妈妈身体不好,庆平急着联系体检和住院的事。他牺牲的那天中午,还打电话回家,对妈妈说明天陪您去医院好好查查。庆平的父母在合肥,每次回家,他总要给两位老人买这买那,从夏天的一件衬衫、冬天的一套保暖内衣,到电视机、电冰箱,他都想到了。庆平的嫂子一直以为我们条件不错,后来到上海一看,她很感动:你们自己过得也不宽裕,还给家里买那么多东西。2003年国庆长假期间,庆平为父母装上了淋浴房。他怕爸爸妈妈烫着,特意做了标签,写上“向左转是热水,向右转是冷水”、“先开冷水,后开热水”……
  高尚道德,忠诚铸就
  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吴柏铭:
  我们难以忘记,向王庆平遗体告别的那一天,原定500人参加,却来了1000多人;有军地党政领导,有自发来的群众,有满头白发的老红军、老八路,有拄着拐杖的孤寡老人,远在宁夏、青海、四川、湖南等地的50多名退伍老兵也专程赶来了。
  我们最初的感动,更多的是因为王庆平舍身救战友的英雄壮举。但随着对他了解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切地感到,王庆平之所以强烈地感动官兵、感动群众、感动社会,是因为他的先进事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顺应了时代和人们对良好道德风尚的热切期盼。
  王庆平常对战友们讲,我们这代年轻人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又赶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只有奋发有为,才能与时代同行。王庆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一片忠诚,这是他道德高尚的根本支撑。
  记住他的名字,记住一种人生。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王庆平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