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呈现出“用工荒”,门槛不高,要求踏实能干,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生产;这些企业提高员工本土化和适岗性比例以缓解人员结构性矛盾是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中高端管理和技术型人才紧缺,但对工作经验、实际操作、应用技能等都有一定要求,刚出校门的实习生“适岗”比例不高;企业缺的是“合适”的人,包括基本素质、岗位技能、运作成本等等。很多国家“灰领、蓝领”的待遇要比一般的“白领”高得多,这个差距还在逐年拉开;今后选择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何打造合格而适用的“灰领、蓝领”?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企业急需的“准职业人”?如何使我们的中职学生在“农民工”和“大学生”之间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并还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我们要紧跟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更新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结合学生特质选择推荐方向;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可雇佣性和自身价值,使学生“不管到哪里都有饭吃”,这才是所谓“铁饭碗”的真正涵义。
无论将来科技发展到如何智能化的程度,肯定还是要靠人来运作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类型和层次的,总是呈金字塔型;学生的质素和天赋各不相同,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渴望站在金字塔中更高的层面、都渴望有一份较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渴望得到更好的待遇,渴望拥有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渴望通过以上这些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任何岗位都需要从基础做起,想要站在金字塔的更上层,还是要从下往上攀登。企业基于总体发展考虑,各个层面日趋扁平化,而且现在绝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由一线员工中培养和选拔。相对而言,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生的培养周期至少是二年以上,这一个过程对企业而言有点“漫长”;我们必需敏锐的抓住机会,做些前瞻性的决策和预案以取得先机,才能有效的提高合作层次和效果。企业的反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他们毕竟更实际得多。

(毕业生在好丽友食品(上海)公司)
刚出校门的学生往往充满懵懂的理想,缺少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对工作满怀激情,很多事情都有兴趣,对自身职业发展没有明确和理性的规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职业地位的提高和和晋升期待迫切,很少可以定下心踏踏实实的做点事,进行自身的充实、积累和完善。这就造成一些人频繁的跳槽,对岗位不满意、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对待遇更不满意,其中有些人很快便进入了“职业懈怠”,或无奈的加入了“啃老”一族,对生活丧失目标,茫茫然而不知所为何事;当这些情况发生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而“事倍功半”甚至“吃力不讨好”;那么,怎样才能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除我们一直在分阶段进行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外,最直接而有效的就是“引企入校”和学生的社会实践;尽可能早的把一些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在学习与实践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吸纳式教育。据国内一些教育机构统计,希望在校时能够得到比较系统而实际的职业规划教育的,随工作年限成正比;认为学校应该在毕业前进行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的统计比例是56%,而已经工作的毕业生统计比例为78%;寻求职业教育和指导的时间也与工作年限成正比,工作二年以上有>85%的人认为应该在职业院校一年级起进行。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和合作企业一起来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

(我校毕业生在上铁京沪高铁工作)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演讲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这样的期盼,“希望他们能够多仰望天空”,但是,对于我们中职学生来说,我们更期盼他们在仰望天空前,关注脚下的那一片大地。
面对目前实习生职业和利益诉求发生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形势,进一步明确任务和方向,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企业、学校、学生的利益共享机制。维护好学生的基本权益,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将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把每个学生所创造的效益最大化,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个切实可行并可持续增值的发展规划,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期盼;它也延续在我们教学、教育管理全过程及其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细节都能彰显我们的责任和爱心;我们能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个交待,也能给我们的职责一个良心的支撑。

(我校毕业生在世博会纪念馆工作)
面临学校09级1000多名学生的毕业实习,如何彰显学校的专业优势,如何发挥学生的基础特长并使他们的长期利益得到保障,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走好重要的第一步?实实在在的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具发展潜能?笔者利用假期间隙寻访了多家合作企业以求共识。
发展型企业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很多企业甚至都专门设立了相关的培训部门;企业在员工的培训方面也希望能得到我们职业院校的帮助,同时愿意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逐步完善企业的人才储备,这些合作将更好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校企之间更紧密的合作。问题是:怎么合作?怎样来实施并逐步深入这种合作?

(我校学生在虹桥机场T二航站楼)
国外的做法,比较有特点的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或叫“边工边读”;而国内现在一般的做法都是在校学生毕业学年的全职顶岗实习。
我校在近几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种合作类型和运行机制的尝试:
1.学年制顶岗实习(松散型的策略性合作):以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和内容,借助企业的生产现场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给实习生一定的岗位津贴,直至实习生毕业后双向选择转正并签订正式劳动用工合同;我校推荐的学生毕业后的稳定率在86.70% 。 这种合作形式对企业压力相对较小,可以根据当时的需求情况进行选择,但校企双方的规划性不强,只是一种试探性的磨合;

(我校学生在红羽内外电机设计(上海)公司)
2.定向班/模块式委托培养(半紧密的战略性合作):校企之间的战略性合作,以人才培养、储备为结合点,一般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企业将一些岗位培训内容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按校企双方议定的教学方案完成在校学习和培训考证后,去合作企业参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同时,学校借助于自己的师资、实训设备、科研等优势,反馈社会,主动服务于企业和行业,配合合作企业抓好各个层面的培训并完善梯队建设,积极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培养落地人才;也为合作企业的员工岗位技能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做了一些贡献。今后我们在这个合作层面除促进学校教学改革、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外,还应该充分用好国家的奖励政策和技师院校的申报以及更广泛、深入的校际合作。目前,我们签订的各专业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人数已接近100% ,一些知名企业的“冠名班”也在积极地筹备落实中,部分企业还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和学生考证培训费,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学校以工程系为试点深入并拓展这种形式,为合作企业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合作方案,但还远远不够。

(我校毕业生在中华艺术馆能源控制中心工作)
3. 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型合作:以吸引企业(行业)进校园为主要形式,与企业(行业)合作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共同投资、管理和运营。同时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也作为学校课外实训基地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岗位。企业通过与专业相关学校的合作,以及本土与外地校校之间的联动,可以顺利的完成人才储备。如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新鹏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数控专业的“上海晶翔机械技术有限公司”;以及制冷专业尝试参与企业产品合作研发的“产学研结合”和与企业合作培训学生成为等级技术工人计划。这些是我们今后深入校企合作的努力方向。我们当然希望和那些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划、管理规范、安全生产有保障、效益高并且生产经营范围与学生所学专业方向一致或相近的企业进行深入的紧密合作,既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教育改革,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适用人才;学生有一个好的出路,企业也满足了他们的人才储备,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这是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目标,这其实也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是根本解决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密匙”,也是企业活的人才 “蓄水池”;在这里,学校可以发扬特色,做强做大;学生可以按照各合作企业的要求掌握实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而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也可以根据发展规划得心应手的完成人才储备,并成功的控制了人力资源成本;这是一条“多赢”之路,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