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上海市中职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防疫工作 - 正文

防疫工作

秋季常见病的防治(三)

作者:孙开华 来源: 发布日期:2009-10-16 00:00 点击次数:

   秋季小儿宜防喉炎

   入秋,在我国许多的医院门诊的急性喉炎患儿明显增多。所以,医生特别提醒,由于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家长应及时给孩子添减衣服,以防急性喉炎的发病。

   据医生们介绍,小儿急性喉炎是秋季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它是以声嘶为主要症状的喉部黏膜炎症,常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多继发鼻炎、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喉部的解剖特点是:喉腔狭小,喉软骨柔软,组织松弛,黏膜淋巴管丰富,发炎后易肿胀发生喉阻塞。由于小儿咳嗽功能不强,不易排出喉部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更使呼吸困难加重。因此,小儿急性喉炎的病情常比成人严重,若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小儿急性喉炎的主要表现是:起病急,多有发热、声嘶、咳嗽等,初起时声嘶,病情不严重,哭闹时有喘声,继而炎症侵及声门下区,则呈“空”、“空”样咳嗽声,夜间症状加重。病情较重的患儿可出现吸气性喉鸣,呼吸困难。严重患儿口鼻周围发绀或苍白,指趾发绀,有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出汗。如治疗不及时则会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秋季小儿宜防肺炎

   天气由热转凉的秋季,小儿最容易患肺炎。所以,医生提醒家长们,秋季小儿宜防肺炎。

   小儿肺炎开始像感冒,一直发烧在39℃以上,有的说胡话或抽风。有人说,小儿肺炎是高热烧出来的。其实,应该说,高热是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发烧、咳嗽、气喘是小儿肺炎的三大症状。常见的是细菌性肺炎,起病快、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病毒性肺炎的特点是发病较慢,症状较轻,但病程较长;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长,起病缓慢,病程也长。

   小儿肺炎一般发病较急,常先出现发烧、咳嗽、食欲不振、哭闹烦躁等症状;接着出现气喘、鼻翼扇动、面色苍白或口唇发紫等症状。新生儿则表现为吸吮力差、呛奶、口吐泡沫、不哭,体温往往不高,呼吸又快又浅,皮肤青紫色。孩子年龄越小,体质越差,病情就越重。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如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青紫加重。有的还可出现惊厥。小儿肺炎会伴有胸凹陷,这是重度肺炎的唯一体征,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孩子一旦得上肺炎,要注意热退后至少还要用药2~3天,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防止转变为慢性肺炎;还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病儿的护理工作。

在由盛夏转秋凉的时节,家长要根据气温、室温及时给孩子调节衣被,不能着凉,也不能愣捂,使孩子安全舒适地度过夏秋转季。

   秋季儿童宜防腹泻

   秋季,是幼儿易患腹泻的季节,尤其是一周岁以内的婴儿,极易感染发病。所以,秋季儿童宜防腹泻,家长应重视预防和治疗工作。

   秋泻主要是因感染轮状病毒而传播的。据研究,在患儿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轮状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通过水源、食物,在胃肠中滋生发病,可造成局部流行。另外,照管人员双手不洁,污染奶具、玩具、用具等造成的感染也很常见。幼儿一旦发病,常有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症状,每天腹泻可在10次以上,粪便呈蛋花汤状,而且量多,患儿多数有脱水现象,易出现中毒、血压下降等现象。如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预防和治疗幼儿的秋泻:一是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患儿的奶具、玩具、用具等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二是如果患儿的体温高,可采用物理方法降温,不必使用退热药和抗菌素。三是多次少量地给患儿喂些清淡的流质食物,如果有呕吐症状,应暂停喂食,使胃肠充分休息。四是及时足量补充水分和盐分。如果反复呕吐,应及时将患儿送医院输液治疗。

   秋末儿童宜防哮喘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医学统计资料表明,在哮喘患者中,60%以上在12岁之前发病,而80%以上又在秋末时节发病或复发。所以,在医学上专家们称之为“儿童秋末哮喘”。

   秋季,由于合适的气温和湿度,室内尘螨大量繁殖,空气中的致敏成分明显增加,哮喘患儿气道内过敏性炎症会由此而加重,使得患儿气道处于十分敏感的高反应状态。到了秋末,虽然气温骤然下降,尘螨大量死亡,空气中致敏成分逐渐减少,但气道内的炎症及高反应状态的消退仍需要很长时间。如果遇上冷空气来临,患儿吸入了寒冷的空气以后,就会导致哮喘病的发作。加上冷空气到来的季节也很容易造成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因而秋末成为哮喘发作的高峰期。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秋末哮喘的症状,有时表现得并不典型,一般是以咳嗽为主。这种咳嗽的特点是:多在夜间出现阵发性干咳,咳嗽剧烈时,常伴有哮鸣音和气喘。患儿在咳嗽前,一般没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烧等表现。如果给予抗感染药物和止咳化痰治疗,往往不见好转,一旦用些平喘和抗过敏药物,咳嗽就会明显得到控制。

   那么,如何预防儿童秋末哮喘呢?首先,家长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给小儿增减衣服,夜间盖好被子,防止受凉感冒;其次,在秋季的日常生活中,要帮助孩子做一些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再次,在气候骤变时,尽早使用一些预防性的药物。由于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儿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应积极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倍加关心体贴,使之情绪稳定,精神愉快。

   立秋宜防支气管炎

   夏末秋初,特别是立秋以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为慢性支气管炎高发期。在这期间,稍不注意,便会引起“老慢支”的旧病复发,也有因着凉而新患者。所以,立秋宜防支气管炎。

   医学研究表明,“老慢支”是感染、理化、气候、过敏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天气变凉,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老慢支”复发。因此,要针对“老慢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中医认为,“天人相应”,室内要安静整洁,空气要流通新鲜,无烟尘污染。室温最好控制在18℃~20℃,相对湿度在40%~50%。要积极预防感冒。感冒是“老慢支”发病和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可引起急性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少则一两周,多则数月不愈。患有此病者要注意锻炼,增强体质,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最好戒烟戒酒,以防复发。正常人也应根据气候情况适当增减衣服,防止受凉生病。

   立秋宜防热伤风

   刚到立秋,有不少家长唯恐天气凉了,孩子会伤风感冒,早早就添加衣服,孩子因此容易患热伤风。所以,立秋宜防热伤风。

   常言道“春捂秋冻”、“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这是因为,人体体温调节是靠皮下毛细管的收缩与扩张来实现的,如果不急于多加衣服,让机体逐渐适应环境,就能减少伤风感冒的发生。

   立秋宜防胃病

   每逢立秋,由于秋凉的刺激,使一些原本患有胃病的人常易复发,重症还会引起胃出血、胃溃疡等并发症。因此,立秋宜防胃病。

   这是因为,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的适应性下降,加之由于气候转凉,人的食欲随之旺盛,食量增加,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导致胃病复发。

   在秋季生活中,胃病患者一方面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另一方面应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戒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

   秋季饮食宜防伤害胃肠道

   经过漫长的炎热夏季,人们食欲大减,舌头的味觉也显得不那么敏感了。因此,在夏季日常饮食中,营养学家们倡导多摄取那些清淡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而进入秋凉季节,一切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食欲增加,饮食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老年人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讲究养生保健之道,以免伤害肠胃,对身体健康不利。

   从科学饮食的角度讲,秋季饮食内容的变化要循序渐进,切勿骤进大鱼大肉。因为,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经过夏天饮食内容的转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