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上海市中职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指导 - 正文

就业指导

从企业招聘角度思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作者:招就办 张惠民 来源: 发布日期:2013-12-31 00:00 点击次数:

 

    几年前只有专家教人们如何面试,少有专家教人们如何招聘。随着各地经济和劳务市场的发展,如今招聘者不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很难为企业招到优秀的人才,企业的招聘专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已不是现在学生的唯一选择,而且“工作”也远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求职者的选择机会多了,随之对企业的“回报”期望也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一些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却未必有相应的提高,从而产生了“招聘”与“应聘”难以对接的问题:许多企业招不到人,而许多人却在感叹“就业难”。

我们觉得目前在实习生推荐过程中,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随意而缺少规划

以前常常是求职者打电话问企业,焦急等待面试机会,企业却强调公司明确规定,没有接到通知拒绝来访。现在是企业打电话找求职者,邀请他到公司面试,求职者甚至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你。经常碰到有些人和企业人事约定了面试,单位安排了时间和会议室,他却临时“有事”等许多理由爽约,因为现在求职者可能同一阶段会接到多家公司的面试电话,一般的公司已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了,所以约了不来成为了现在许多招聘者头痛的问题。此外,对于招聘者的邀约,心情好的一点求职者还会在电话多问几句,问完以后,客气地说一声我明天抽时间过来看看,不客气的直接在电话里就拒绝了,而真正上门来面试的人不到50%。有的企业选择了现场招聘,求职者问了好久愿意坐下来填一张简历表,但仍会有不少求职者放弃去企业复试。

2. 期望过高不现实

   很多企业都做了很完整的员工发展规划。有些企业为了吸引人才,想尽办法把求职者约到公司,现场参观后,开始对应聘者进行培训,描述公司的远景和个人的发展前景,目的是培养人才并希望把他们稳定地留在企业。可是,一些实习生不愿从事基础岗位,他们比较看重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有双休,工作地点要离家近些,最好这些都能马上实现。试问有多少企业能符合他们的要求呢!

    3. 定位不准难稳定

对于求职者来说,面对大量的招聘信息想当然的认为就业机会很多,对于“工作”不迫切,不愁找工作,有的挑花了眼,总觉得机会大把,即使上岗了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工作,好高骛远,总以为更好的岗位在另一面等待他。这样的人无法积累经验,无法提升技能,不能把握住真正的机会。

以及其它种种问题。

    为什么一些企业需要长期招聘呢?并不是因为它真的发展很快,而是因为人才的流失,只要有人离职就必须不断地招聘来填补。所以企业急切地想要解决人才招聘问题,同时又更急切地想解决人才的流失问题;而“流失”问题往往受市场等诸多因素制约;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看见的情况就是这些企业一直在忙于招聘,流水线一样的面试,水一样流走的员工!招不到人,更难觅人才,留不住人,但不能做好岗位工作的人企业也不愿意留。

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招聘如同做推销,吸引人才就如同做营销。只有既发挥个人的招聘能力,又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管理能级;工作岗位职能细分,让每个人的才能都可以充分发挥,提高人职匹配度,各施其职,各展其能,才能招到并留住好的人才。这些是企业需要也愿意不断创新改革的;但是企业也有一些原则是不能去改变的,比如规章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基本,不容挑战。比如工厂的机器总要有人开,服务性行业双休日也要运营,不能调整。所以在这些方面,企业即使苦恼于招聘困难留人不易也无法妥协。双方互不迁就的局面导致一个不断面试等待好机会的到来,一个只好不断地招聘等待好员工的光临。

表面上看在这场双方互不迁就的局势下,似乎企业更占下风,这种供需对接的不平衡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苦恼,也加大了招聘和培训的成本。而应聘者似乎有利很多,机会那么多,还怕找不到工作?其实不然,频繁地面试与跳槽使得应聘者越发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工作。在就业市场摸爬滚打多年后,却什么也没有学到,虽然工作经历不少但工作经验却不多,不利于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输了未来也未必能“赢”了现在。

   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只是笼统的说法,企业岗位的细化却不是我们教育机构所能穷尽的;上岗前用人单位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岗位培训、试用期才能正式上岗。学生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基本专业技能,进入企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并接受更有针对性的培训,企业的用人目标就容易达到。鉴于这些原因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传统意义的专业学习之外我们是否应贯穿更多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规划的培养与教育。职业学校不能再只是技能培训而更重要的是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当然,人才内涵的评估标准是以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修正的,但其宗旨仍然是基于知识的覆盖(深度和广度),综合素质及其实际应用能力。所谓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复杂环境的生存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实践能力(涵括生活常识、逻辑思维、美学礼仪、文学史地、体能心理等)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软实力”的培养与提升。我们这里所说的综合能力,重点是再学习、提高和对本职工作、工作环境的适应及掌控能力,尤其是企业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载体——管理(或自我管理)能力、行动力(动手能力、执行力)、团队合作等,这些或将成为企业选聘人材的首要因素,而这些很多均属于基础课程教学范畴。因此,建议职业学校在重视专业教学的同时,也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深入、紧密的进行校企合作,实施各种可行的方法,参考企业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辅导和训练养成。

   客观的说,以上一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学校当然应该加强教育,并强化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采用更客观而全面的测评系统和分析手段;加强就业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分专业、多层次进行更精细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培养学生为社会所能用。

   另外,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也要更新观念。变化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人也是如此;刚出校门的学生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彻底转变一个标准量到底的陈旧认识,树立积极的发展观,客观公正地对待各类型人,积极为他们可以展现才华搭建舞台。还要有“君子用人如用器,各取所长;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宽容和豁达。人无全才,不能求全责备,因瑕掩瑜,更不能责短舍长。要历史、辩证地看待他们,坚持人事相适的推荐方针,提高人职匹配度;容人之短,用其所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的用人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前专注于专业技能的要求逐渐转向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工作态度的综合考核。凡有成就者大多得益于综合能力,包括基本素质、学习、沟通、表述能力、价值观等等。如何培养学生踏实努力的学习、做事,使之能与企业要求更好的对接,成为“赢”得了现在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人才,是每一位应届毕业生以及我们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