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句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很早就知道这些话,但老实说,一直都搞不清楚是些什么意思。两年前,进了而立之年,就在想,到底什么是“而立”呢?继而又想什么是“不惑”呢?什么是“天命”呢?这样的问题一有机会就会跳出来“折磨”我一番。最近几天,由于看《论语》,更是在反复咀嚼这几句话。
我只说我目前的理解情况。(第一,只说我的理解,有很多人有很多种理解,不去理它。第二,只说目前的理解,以后有新的理解再说。)
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有了一个坚定的想法,那就是要学习,即“志于学”。学习什么内容呢?不确定,不知道的东西都要学习,并不拘泥于特定的什么。
不知不觉地到了三十岁了,这其中一直都在学习,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进一步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以前并不清楚。三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了,这就是“立”。“立”不是说事业已经有成了。“立”是说自己的思想已经成形了,理想已经确立了,心里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了。这个目标不是一己的私利,一己的小目标,而是让大众、让社会变得更好的大目标。
理想、目标的确立并不是空洞的,而是要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样就在行动中向四十岁靠近了。但是这一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你的理想、目标,用世俗的眼光去看是另类的,这样就会承受很多压力,就会遇到很多阻力,你越是向着自己的理想、目标前进,这种压力和阻力就会越大。这时候怎么办呢?“不惑”。“不惑”就是不迷惑,不动摇。三十岁时“立”的东西,到四十岁时也没有动摇过,仍然在坚持。
在坚持中就到了五十岁了。五十岁是个什么年龄呢?是一个过了大半辈子的年龄了。一个人几乎不可能活到一百岁,所以五十岁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年龄了。人到了这个年龄,身体素质开始下滑,很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这个时候就知道自己当初三十岁时“立”的目标能实现到什么程度了。这是“知天命”。知道自己的有限性了。但是不是就此悲观下去了呢?是不是就此摞挑子不干了呢?不是的。老天告诉一个人的不可能性,也告诉一个人他的可能性,天命就是由这样两部分组成的。那么五十岁以后,知道老天的意思了,就知道运用自己的可能性了,而不去枉费心机,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了。
到了六十岁了,经历的事情就更多了。这些事情当中,有些事情是好的事情,有些就不好。但不管好还是不好,自己都能够接受,能够理解,所谓“耳顺”。或许可以借用这样一句话来说,“存在即是合理的”。那些不好的事情的存在,也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到六十岁的时候,就都明白这些了,所以,自己总是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切。
年龄又长,到了七十岁的时候,离“入土为安”也就差不了几公分了。这个时候,“人之将死”,当然是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吧,“从心所欲”,这是人的最后的自由了。但这个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由于一辈子的德性积累的缘故,都自然不会逾越那些规矩了。这是到了真正的“自由”的境界了。什么是自由呢?自由不是说没有约束、没有规范了,而是那些约束、那些规范已经不是外在的东西了,而是内化为自身的东西了,所以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于是做什么都可以了。
我只是理解到了这个程度。
结合自身的情况,不免还要发几声感慨。一个人三十岁的时候,就是“而立”之年,许多事情都抱以“期望”,而五十岁的时候,很多事情只能抱以“奢望”了。换言之,一个人三十岁的时候,有比较多的可能性,未来会怎样呢?不得而知。不得而知的好处就是,可以拼了命地去追求。而一个人五十岁的时候,可能性变得太少了,很多人会不经意地从嘴边溜出这样一句话: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而从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即“而立”到“知天命”之间,区区只有二十年。一年一年就像离了弦的箭,怎不叫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