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2015年“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南京落下帷幕。我校信息技术系教师沈石磊的参赛作品《布局设计——移动终端界面重制的视觉美学法则》荣获中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二等奖。笔者走访了沈石磊老师,聆听他跟我们一起分享了他信息化教学探索过程。
关注学生兴趣,教学信息化初体验
兴趣是一位好老师。学校信息技术系有三门和考证相关的课程:《网络技术员中级》《网页设计员中级》《计算机操作员初级》。沈石磊老师每学期都被安排担任考证指导,每当考证培训期间,班级那些所谓“不要学习”的同学就都成为了沈石磊重点关注的对象。为了吸引学生投入学习,沈老师开始在教学中尝试着引入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比如:分组答题比赛、课堂游戏。这个看似简单的尝试却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当时课堂氛围积极热烈,连最最不爱学习的孩子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然而学生兴趣增加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学习专业考证内容的时候学生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看到有的同样的内容反复讲了多遍可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掌握,沈石磊老师开始思考:如何在同一个课堂内解决同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对同学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如何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他利用自己比较擅长的网页制作技术,利用网络上的ASP代码开发了一个在线考试平台,同学们可以在线答题,题目随机、自动批阅、分数统计出排行榜。当沈老师拿出这个秘密“武器”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效果特别好。不仅好同学在平台迅速完成了既定背诵目标,而且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同学也不断为了刷新纪录一遍又一遍地做在线试卷。很快,下课了,但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离开,机房里除了卡拉卡的打字声就是同学们开心地向别人宣布自己又一次刷新纪录的自豪声。
那一刻沈石磊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威力!感受到了总能找到一把让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能自觉学习的“钥匙”。
理论实践相结合,信息化助力课堂
有了成功的案例之后,沈石磊老师将理论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尝试着将更多的教学法和信息技术手段带入课堂。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校企合作开展的专业实践教学,沈石磊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起总结出 “六化一型”教学模式,这是以框架构建一体化、实训设施虚拟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资源网络化、学习方式自主化、考核评价多元化、实践体系智慧型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六化一型”实践教学模式,老师们将项目任务的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借助企业的专业知识,根据课程需要开发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知识迁移背景,提升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对学生来说落实了团队分工与合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灵活运用。
同时,沈石磊老师又和同事们联合企业研发出APP学习软件、“游戏式”任务学习平台……让课堂变得高效而有活力。
积微成著,厚积薄发,亮剑赛场
2015年,沈石磊老师带着他的教学设计作品通过层层选拔入围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次市教委培训他都会录下其他老师的作品,看看别人那里有哪些优点和经验。7月沈老师赴北京参加答疑培训,与专家的交流让他更加清楚了备赛的方向。
在备赛过程中,沈老师不断地推敲再推敲,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比赛作品肯定又否定。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因为专家的一个建议,沈老师为了赶在时间节点前完成教案、说课、PPT、视频的完美调整而通宵工作。于此同时,市教委领导、学校领导和教研室同事、友校同行也给予了沈老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决赛,沈老师走上了赛场完成了比赛。赛后,沈老师总结许多经验,他认为: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参加比赛,都要多思考、多行动、多交流;要敢于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创意;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再强的大脑也比不过集思广益,优秀的成绩必定是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作支撑。
对沈老师而言,从青涩到摸索到总结到参与到感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比赛,其实是他探索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也是他职教教师的成长过程。比赛让他看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学习成长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他将会继续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会生活、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