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上海市中职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党建动态

挖掘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者:杨庆中 来源: 发布日期:2006-11-26 00:00 点击次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我国历代先哲对和谐问题颇为重视,提出过一些较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有的还有一定启发意义,可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加以挖掘整理。

  和谐是对矛盾的化解

  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政治家探讨和谐问题,十分注意把“矛盾”这个看似不和谐的东西作为和谐得以建立的前提。例如,《周易》这部中华文化的元典,就是从宇宙论和人生论的意义上来探讨和谐问题的。《庄子》说:“《易》以道阴阳。”阴阳就是矛盾。但在《周易》看来,阴阳恰恰又是和谐构建所不可或缺的两大基本元素,离开了阴的“孤阳”和离开了阳的“独阴”,都无和谐可言。因此,古人特别重视阴阳之“和”,认为没有阴阳矛盾,就没有和谐;而没有和谐,矛盾则无法得以化解,这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古人的这一认识启示我们,独立存在的个体是不存在和谐问题的,和谐只在矛盾的关系体中发生;而和谐的构建就是要化解矛盾,实现矛盾体的协调。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正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是对合理性的追求

  没有矛盾固然没有和谐,但矛盾的存在会影响和谐。只有当矛盾的诸方面合理地存在于统一体中,并使统一体的存在也具有合理性时,矛盾才能真正转化为和谐。仍以《周易》为例,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和《否》卦,都是由“乾”和“坤”组成的,所象征的意义却绝然相反:《泰》卦表示通泰,《否》卦表示闭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原因在于两卦的结构不同。这表明,不和谐并不意味着构成矛盾体的诸因子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主要是针对着矛盾的关系存在(结构)说的。所以,《周易》特别强调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居位要“中”、要“正”、要“当”,认为只有居位“中”、居位“正”、居位“当”,才有获得“吉利”的可能。

  强调中、正、当,实际上是强调存在的合理性。古人的这种认识很有价值。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把社会不和谐的原因归罪于社会矛盾体的某一个方面(如某一个群体),这种认识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正像《泰》卦和《否》卦的例子一样,社会的不和谐往往主要是因为结构不合理、关系不协调。只要理顺各种关系,使社会矛盾体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有秩序、安分位的合理状态,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和谐有序。

  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就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要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就要在全社会弘扬诚信友爱之风,使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局面。

  和谐是一个与时偕行的进程

  对合理性的追求表现为一个进程,和谐是在进程中不断实现的。这个进程的最大特点是“与时偕行”。所谓“与时偕行”,也就是“因时而变”。“变”,是为了变其“穷”,实现“通”,进而达到“久”,这叫“穷变通久”。“穷”是不和谐,“变”是突破不和谐,“通”是和谐,“久”则是因和谐而持久。在这里,“变”是十分关键的。孔子认为,“《易》之为书也”,“唯变所适。”当然,“唯变所适”是有条件的,“变”的条件就是“时”,《周易》称之为“变通趋时”。有了“时”的因素,也就意味了和谐的相对性以及和谐构建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古人的这一认识,也是十分深刻的。

  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因应了社会发展的“时变”;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应该在因应社会发展的“时变”中不断推进。这就是说,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必须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加以解决;停滞不前或走回头路,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它同时也表明,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不断解决矛盾,不断增加和谐因素。

  和谐意味着生机焕发

  和谐的不断实现是需要动力的,这种动力古人谓之“生”。与时偕行,其本质就是“日新”。《周易》说:“日新之谓盛德。”而“日新”,其本质则是“生”。《周易》特别重视“生”,认为“变”而“通”就是“生”;由于“生”,所以才可以变而通、通而久,这叫“生生之谓易”。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偕行、因时而变,蕴含有生机无限的意思。而和谐的本质,也恰恰在于使矛盾体中的无限生机得到保持和释放。可以说,“生”最能体现矛盾的和谐统一体所具有的本质功能。如《周易》中说:“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是讲天地和谐使万物生生不已,男女和谐使人类繁衍不息。《淮南子》中说:“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这是讲阴阳的和谐使昼夜有序、使万物生长。《荀子》中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讲万物各因其存在的和谐性而得以生生不息。

  和谐的本质就是“生”,所以《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它表明,和谐不仅能使矛盾各方面在统一体中找到最佳的存在方式,同时还能使矛盾统一体获得保持和释放生命力的最佳结构形式。这一点非常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让社会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因此可以说,和谐意味着最佳,和谐意味着生机,和谐意味着进步与发展。

  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是目标

  和谐的本质是“生”,而宇宙的本质是和谐。古人讲和谐,特别重视宇宙的大和谐,就是天、地、人的和谐,可以引申为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周易》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道、地道、人道,被称为“三才之道”。其中,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表明天地人各有其特点。但因为他们都遵从于“道”,所以在“道”的层面上,三者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成互补性,这是宇宙大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周易》把这种宇宙大和谐的构建称之为“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设位”是自然的本质;“成能”是人类的本质。“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就是顺应自然界的法则,参与自然界的变化过程,这叫“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就是说,只要掌握了道,其德行就能与天地日月的变化相一致,顺时而动,从而达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整体和谐。这种整体和谐,就是《周易》所谓的“保合太和”。

  古人的这一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正是为了生产文明、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正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与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