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上海市中职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党建动态

感悟王彦生: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

作者:王美增 来源: 发布日期:2009-11-25 00:00 点击次数:

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11月16  作者:郭天佐

 今天,问一千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可能会得到一千个各异的答案。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目标、追求如万花筒一般,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甚至有人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总会有一些人用一生的执着坚守,用与生命的抗争和忘我的奉献牺牲为我们淋漓尽致地诠释生命的尊严和意义。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动情不已,泪流满面。王彦生就是其中一个。

一名基层干部,让人时常念叨,难;让百姓泣泪感慨,叹为好人好兄弟贴心人,更难。一名组织工作者,让人心悦诚服,不容易;让干部自觉看齐,成为工作表率、学习榜样、价值标杆,更不容易。王彦生就是其中一个。

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他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特别是在20057月被确认身患脑部左侧动脉梭形瘤后,仍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与病魔顽强抗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他,就是王彦生。
  王彦生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没有兄弟姐妹的他4岁丧母,在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中长大。童年的残缺让他过早的品尝世间冷暖,也培养了他勤俭、淳朴、踏实的性格。当上组织部长的他身居要职,但为人谦虚谨慎,豁达大度,丝毫没有官架子,对待同志诚恳真挚,团结为上,没有与任何同志红过脸;对待群众他满怀深情,有时上访群众在他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他总是热情接待,耐心细致做工作,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待父亲和继母他极尽孝道,父母倍感慰藉自豪;对待自己他委曲求全,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不让别人吃亏,宁难为自己也不难为别人。对待工作他严谨审慎,任何一份经他手提交的文件,都是在多方听取建议和反复推敲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未出现过任何纰漏。在名利面前,他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在待遇面前,从不刻意要求,从不与人攀比,几十块钱的手表一戴就是好几年。多年来,从未因个人的事情向组织和基层单位伸过一次手,张过一次嘴。
  这样的好干部,不是传说。王彦生就是这样的。当人们得知王彦生作为一个常委组织部长这样官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居然没有钱买房子,居然没有为自己做一次手术的钱,居然顶着大脑里随时可能爆炸的血管瘤顽强工作了近4年之久,许多人也许会问,究竟是什么让王彦生如此痴迷工作?他作秀还是傻啊?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强大信念,会让一个徘徊于死亡边缘的人如此投入地献身事业?以致病魔缠身还是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工作?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能支撑着王彦生顽强地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忙工作?
  我们相信,王彦生也是人,一定也非常渴望能回到平时因工作繁忙而无法顾及的老家,也盼望能每天与父母妻女共同享受宁静生活,也需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而出,疗养身体。如果是这样,也许他的病情会有所好转,即使无法痊愈,至少生命的长度也可以得到延长。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竟然大到可以使一个人超越于对生的渴望、对亲人的眷恋之上?也许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执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执着。王彦生的心中,始终怀着一份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执着,对人民疾苦的牵挂,对奉献个人生命价值的执着。只有胸中怀有这份执着,才会因公而忘私,舍生而取义。

173年前,一位伟人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个人是马克思。今天,虽然我们身处一个精神世界纷繁芜杂的时代,但总会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
  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没有什么能遮掩生命的光芒,王彦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是一份宝贵精神财富,这笔财富清澈、纯净、高尚,我们相信,无数沿着他的足迹继续行走的人们,将不会是仅仅因为感动而流下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