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闻人勇建
2014年12月2日
一、职教“新常态”的经济背景—经济“新常态”
最早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长埃里安2009年5月出版物中首先提出“新常态”一词。指出在宏观经济领域危机之后经济的恢复将是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此后,被更多的解释为:西方经济体很可能无法从此次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重新回归从前的经济循环,也不能循着旧日辉煌轨迹。经济活动将会持续处于缓慢萧条、失业率异常居高的状态,而不会很快弹回增长状态。
2010年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新常态”成为论坛的关键词,若干天内的多场专题讨论会,2500多名全球政治和经济界领袖都围绕这个议题展开。与会者警示世人们,世界也许再也无法回到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前稳定的“正常”状态,而是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中,首次公开全面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点:
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他进一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专家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明显的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第二,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第三,动力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在这些升升降降之中,先进生产力将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也要使一些行业付出代价、伤筋动骨。
“新常态”现已成为高频使用的词语,并被用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等各个领域。
8月4日起,《人民日报》连续4天在头版刊登特别报道和评论员文章,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为人们清晰呈现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同时评论中说:“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改革”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动力。
二、职业教育“新常态”—本人的粗浅思考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会议上谈到,在“新常态”背景下,须加快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推动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对职教的影响依然可以用“有机遇、有挑战”来概括,只是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
就机遇而言,本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领导讲话、决定和规划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教育部职教司巡视员王继平提出本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共有十个“新”。一是确定了新的战略定位;二是确定了新的发展方针;三是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四是确立了新的办学方法;五是明确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六是确定新的建设规划;七是确定了新的价值追求;八是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式;九是明确了新的办学机制;十是确立了新的保障机制。
十个“新”,将是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常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更是职教的新机遇。
就挑战而言,本人认为挑战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新常态”带来GDP增速降低,会使教育投入的绝对
数相应减少。对学校的影响是:基础能力的建设资金能否得到持续支持、财政经费拨款项目的调整能否实现。如果不能“持续”、不能“实现”,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将带来新一轮的“经费下行”压力。
第二,产业结构中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变化,会使相对应的专业需求带来影响。市教委职教处对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重点培育、稳定发展、优化调整”的引导建议。学校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推动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的发展。
第三,经济发展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使得职业教育的质量内涵建设成为决定学校成败的关键因素。一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学历层次提高的需求,学校能否抓住教育业态逐步转变的机遇!二是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学校的管理能否与之适应!三是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适应经济发展(企业发展)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解题之道的关键是: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三、应对职教“新常态”—不断提升干部素养
学校要应对职教“新常态”,必须持续改革创新;持续改革创新,必须不断提升干部素养。干部素养的要求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中共中央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结合学校的情况,希望各级干部在以下方面不断调整和提升:
1、理性直面“新常态”—心态层面
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对学校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带来的事务是增量的,造成的心理负担的显性的。对职教“新常态”要保持常态心,必须理性的看清和明白职业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将是一个持续过程,而且不是短期的;在一个持续过程中改革创新将结伴而行;改革创新成效如何将影响学校和教职工的生存方式;一个常态周期的结束意味着新一轮常态周期的开始。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打造学校发展的新辉煌。
2、勇于改革和创新—精神层面
从学校发展的轨迹看,勇于改革和创新不仅是适应“新常态”的当下作为、解题之道,实事也是学校发展至今的“胜负手”。如果我们不敢“闯、争、赢”学校何来今天的基础。敢于“改、变、创”,勇于“闯、争、赢”内在的东西是责任心和使命感,是精神价值的支撑。各级干部一定要继续发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把干部的责任担当好。缺少精神层面的追求,我们的干部就会愧对时代、愧对职教、愧对学校的未来、愧对教职工、愧对我们的学生。
3、积极创建示范校—途径层面
示范校建设的精髓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目的是促成改革创新成果的常态化;改革创新成果一旦成为常态化,就意味着学校的发展提升到了新高度。目前,学校示范校建设的时间已经过半,但需要完成的项目多,任务重。相当部分工作量集中在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层干部身上。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对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领导,认真消化领会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积极的采纳落实。特别是要加快示范校建设初步成效的应用研究与设计,实现目标、特色、示范的整体效应。
4、坚持学习与实践—方法层面
善于学习既是方法又是能力。学习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等信息可以使我们养成趋势性的思维方式;学习了解相关行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兄弟学校的信息可以使我们获得最有效的工作灵感;学习了解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上下、左右的领导和同仁的优点可以使我们学到最直接的工作方法。
勇于实践同样既是方法又是能力。学习获得的信息和方法,需要通过勇于实践转化为能力和实效。勇于实践有特定的要求,就是学校经常讲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肚子里满腹经纶,不想干、怕干事不行;一腔热血想干事,但没有方法、不善于领导不行;工作汇报、年度总结满篇都是“做过了”,但结果和成效如何没有笔墨、没有看点不行。
善于学习和勇于实践的命题,不仅要贯穿于建设示范校的过程中,学校的各级干部还要在考虑后示范校的问题上充分重视。如何通过努力提升自身素养,使学校的教育业态争取转型升级、专业建设对接潜在需求、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硬件投入满足提升更新、绩效经费开拓增量来源、干部队伍适应周期变化等,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勇于实践。
5、注重引领和指导—管理层面
学校各级干部的责任和功能主要体现在引领和指导上,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我们要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当好宣传员、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关系。做到讲、写、干、带平衡发展。如果干部不能以宣传员的角色,经常传递正能量的东西,基本上就失去了话语权;不能以裁判员的角色及时指导、协调、处理所属职责范围的事务,基本上就失去了公信力;不能以运动员的角色,做到身先士卒、带头付出,基本上就失去了领导力。二是执行力和能动性的关系,干部不仅要执行好上级的工作要求,还要有主见、有工作能动性和主动性。特别要注重思考问题,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不能对上、对下光提出问题,等别人给你本应该是自己职责范围内解决问题的答案。作为学校领导,要善于让中层干部有个敢想、敢讲、敢做的适应性空间。三是总体指导和具体方法的关系。作为一级领导需要有总体的指导,但更要给执行人具体的工作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在部署工作前事先做功课,想清楚、讲清楚、讲到位。否则许多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6、维护大局和团结—形象层面
维护大局就是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教职工的生存利益。这是干部想事、做事的出发点。维护大局要加强各级干部的廉洁自律,坚持制度,坚持流程,严格执行学校内控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维护大局还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安全工作不仅关系人身财产安全,同样一旦发生会带来大局不稳的问题。维护大局要讲团结,因为团结是稳定大局的重要根基,也是做好各项工作所需的人际生态环境。讲团结要力诫小圈子、背后议论、跳线断线等问题的发生。
7、善于沟通争支持—资源层面
对上下要沟通争支持。要理解校长室、党委的工作要求;有些工作意图不清晰、不明确,要及时与校领导沟通,争取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乃至理解。不能守株待兔,影响工作节点。要关心支持协调部门下属的工作,注意保护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对左右要沟通争支持。部门、专业系工作的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相互之间沟通、配合是否有效。从学校实际情况看,有些工作职责清晰,边界分明。但更多时候的是工作相互交错,上下流程衔接。不善于沟通等于放弃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当然沟通不是踢皮球、卸责任,而是根据工作需要该担责任的揽责任,该衔接清楚的沟通好,推动各项工作的正常、有效的运作。
对外部要沟通争支持。学校没有外部支持一定寸步难行。不善于外部沟通,等于关上了学校发展的大门。每一位干部,甚至工作与外部有关联的教职工,都要有这样的意识。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开放,开放的载体是沟通,有沟通就有信息,有沟通就有机会,有沟通一切皆有可能!
相信在各级干部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努力践行“美德善修、术业善攻、致远善行”的校训,学校一定可以适应职业教育“新常态”,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