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15日,上海科技管理学校教学第一党支部在教学楼二楼206教室组织召开“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会”。会议由党支部书记王秋惠同志主持,校党委委员张云同志结合学校工作特点分别从深刻领会“四为服务”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任务与要求,深刻领会教师队伍 “四有”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与举措”四个方面对十九大报告精神进行了宣讲。
一、深刻领会“四为服务”的教育方针
张云同志提到十九大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如何“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强调了一个重要思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样职业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强化“四为服务”意识。“四为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强化和培育“四个服务”意识,使教育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发挥更大、更好、更有特色的重要作用。
二、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任务与要求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国家、社会输送量足质优的德才兼备、德学兼修的各类人才。具体到学校的育人目标、任务与要求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聚焦基本办学方向,进一步固化基本教学规范,进一步浓郁校园质量文化氛围,教师也要进一步明确“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现实问题,进而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任务与要求落实得更具体。
三、深刻领会教师队伍 “四有”的要求
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学习会上张云同志带领全支部党员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四有”好教师的内涵进行了梳理,提出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促进“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结构合理发展。
其一,坚定理想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奋斗目标,信念是人们对理想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以及为理想奋斗的热情、意志和决心。教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其二,坚守道德情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当前,学校正处于专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需要广大教师坚守职业操守,忠诚教育、忠诚专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这些改革和建设之中。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
其三,勤于专研,具有扎实学识,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掌握行业发展新技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传播的途径日益增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教师要养成勤于专研的好习惯,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宽广的视野,前瞻的知识储备,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
其四,具有仁爱之心,潜心教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道德基因的播种者。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要怀着满腔的爱,献身于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用爱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用爱来维护学生的自尊,用爱来浇灌学生成长。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与举措
张云同志结合学校专业建设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举措。其一,我们要强化教育教学主阵地,聚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实践)教学质量,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固化好规范、探索新手段;汲取新内容、推出新教材。其二,优化教学基本单元,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学校专业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度思考行业发展的趋势与技术发展对产业的影响,注重交叉融合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打造升级版的老专业与适应性的新专业,使专业满足当前亟需又做好了面向未来的提前布局。其三,变轨超车跨越发展,积极推动融合,服务专业发展,采用信息、AI等新技术与手段,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流程,推进教学管理可视化、即时化、智能化。其四,形成内生动力,以督导、质量年报、诊断改进为抓手,强化质量意识,培养质量行为,培育质量文化,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习惯,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进而带动学校专业、课程、学生、老师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