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上海市中职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党建动态

和谐校园的塑造者

作者:柯娇轩 来源: 发布日期:2007-03-14 00:00 点击次数:

  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指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密切联系高校发展实际和高校师生思想实际,紧紧抓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个首要任务,抓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基础,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心态这个重要环节,抓住校园文化这个重要载体,抓住高校发展这个主题,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卓有成效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近年来,本市各高校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完善规章制度,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思路,初步建设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年轻化、知识化的辅导员队伍。

  职业素质不断提高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广大辅导员能始终坚持以“树魂立根”为核心任务,牢牢把握政治方向,精于业务、勤于育人、乐于奉献,在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管好学生事务和维护校园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大批讲政治、高素质的优秀研究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近百名毕业生竞聘一个辅导员岗位的场面,其中不乏有来自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队伍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年龄层次逐渐降低,有利于工作时间、精力的投入,也有利于更加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队伍的整体活力大大增强;文、史、哲、经管、法律等与学生工作有关的专业的比例上升,队伍的学科背景进一步优化,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有所提升。调研显示,目前上海辅导员队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53%,26-30岁的占49%了;有55%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工作很称职,40%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工作比较称职。
  近年来,上海高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辅导员典型。复旦大学专职辅导员包涵,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4年中,始终坚持写《辅导员周记》,累计12余万字,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高度评价。此外,华东理工大学的吴绯,尽管身患癌症,但仍一直心系学生,始终坚守岗位。维稳工作期间,她不顾自己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一直工作在第一线。

  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各高校按照“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在职能定位、力量配置、队伍结构等方面实现优化组合,力求最佳效应。
  市科教党委、市教委首次制订了上海学校德育五年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文件,提出队伍建设的思路和目标。各高校在确定人员编制时,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确保专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力量不被削弱。上海高校辅导员中,专职占了62%,兼职占了38%。在选拔辅导员时,各高校都建立了严格的选聘标准和程序,实行准入制,严把入口关,比较注意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党员毕业生。同时,鼓励和支持优秀专业教师和优秀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社团工作。
  在角色定位上,各高校明确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同度由高到低排名分别是:人生发展导航、学习成才指导、心理健康辅导、职业发展指导。在配备模式上,顺应学生组织形态的变化趋势,既配足班级、年级辅导员,又在院系层面按照工作职能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化辅导员,形成“矩阵式”配置。在队伍结构上,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从在读研究生、专业教师、机关干部中吸收优秀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初步形成以优秀硕士生中遴选出来的后备队伍为“塔座”、以现有的专兼职辅导员为“塔身”、以专家型辅导员为“塔尖”的“金字塔型”梯队。
  复旦大学从1995年开始实施“人才工程”预备队制度,让一批综合素质出众的本科生直升研究生并担任辅导员,12年来,培养了500多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和优秀辅导员。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先后颁发了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等一系列文件,对队伍的职责定位、职业培养、管理考核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规划。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目前,上海共有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和上海水产大学等5所高校设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务序列,实行序列、指标和评聘单列,并与其他教师及管理系列相衔接;同时,明确了辅导员的岗位职数、职责和津贴标准,完善了聘用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已评聘了两位正教授辅导员。其他高校的辅导员在评议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则须经过市级委员会评审,难度相对来说较大。
  在行政职务评定上,不少高校都制订了辅导员晋升行政职务的管理办法,最高可享受正处级待遇。上海大学深化辅导员岗位聘任制改革,设立了1-5级辅导员岗位,最高级别的辅导员职级与教授级等同,大大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吸引力。职级晋升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年后可晋升副科级,表现优秀者可得到进一步提拔,但至处级岗位的辅导员比较少了。
  在培训机制上,大多数高校都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培养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之中;同时,建立上岗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培训、专题培训与境外培训等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采用体验式培训方式,积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同济大学实行新任辅导员基层挂职制,要求所有新到岗的辅导员到甘肃省定西县挂职锻炼一年,帮助他们增强国情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东华大学着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努力推进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建设;华东政法学院建立辅导员境外交流培训基地,每年选派两批学生辅导员骨干赴香港科技大学挂职锻炼,帮助辅导员拓展视野、提高能力。

  育人手段不断创新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群体组织形态的不断变化,广大辅导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载体。不少高校成立了网上评论员队伍,许多辅导员都成为版主和聊客,平常时候释疑解惑,关键时刻有效引导,从而牢牢掌握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广大辅导员能熟练运用手机短信、BBS、QQ、MSN等现代传播手段,与学生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此外,辅导员工作还不断向学生生活园区等育人新阵地拓展,绝大多数高校都组建了住楼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朝夕相处,及时提供思想、心理、学业、生活和职业等方面的辅导。在学生干部的培训中借鉴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拓展训练方法。
  华东理工大学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设在学生生活园区,把服务送到学生身边;上海水产大学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在学生生活园区中建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成为辐射南汇大学园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