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上海市中职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党建动态

他的生命由钢铁铸成

作者:王新民 鲍伊琳 来源: 发布日期:2007-03-14 00:00 点击次数:

  为了采访吴欣之,记者前后约了多次。机施公司的职工说,这段时间正在上海和广州两地奔忙的吴经理每个月回上海的时间只有几天。
  他总是早上刚下飞机就直接赶往上海某个还在施工的工地,下午再匆匆赶去公司开会,晚上或者第二天就要赶飞机回广州。吴欣之来不及吃午饭只能馒头就着矿泉水;来不及去看看身体不好的母亲,只能在电话里说一句:“妈,我回来了,您还好么?”
  吴欣之是上海建工集团的副总工程师,上海机施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上海钢结构安装技术首席专家。
  他的生命由钢铁铸成。

  

  吴欣之做什么事都很上心。
  机施公司的很多普通工人常常会给他们的吴经理写信,因为他们有什么困难吴经理总会想办法帮忙解决。一有休假,吴欣之总会抽空去退休的工人家里跑跑,买上一点水果点心,一聊就是一个下午。公司里有个小伙子来自农村,以卖茶叶为生的父母前两年生意不好,家里经济拮据。吴欣之知道了这事后,遇到喜欢喝茶的朋友、同事总帮忙“推销”。技术中心的张兵,2001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机施公司,第二年春节回老家探亲时,吴欣之知道他实习期收入不高,特地自己掏腰包给他办了年货,又给他1000元钱,还叫他代向他的双亲问候……
  吴欣之主持技术工作,担任总工程师的十多个年头,赶上机遇的机施公司成为上海建工系统的科研大户;每当一批成果鉴定,每当一批论文发表,他却总把自己的署名往后靠。当年气势恢宏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完工时,那重达5000余吨的世界第一悬臂式“空中飞碟”钢结构屋盖,谁都掂得出这是中国工程界又一“重量级”的成果。吴欣之花了很大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草拟和改定《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钢结构安装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厚厚一叠的课题报告之后,却把项目经理何幼刚工程师的名字放在第一位,把“吴欣之”这三个字放在了第十一位。资料即将打印时,何幼刚等四名工程师知道这个排名,找到了吴欣之“集体抗议”。谁知在专家云集的课题鉴定会上,吴欣之又特地声明工程全过程是何幼刚他们实施的,他们的名字应该放在前面。
  吴欣之在工地上就和大家一样,一身工装、一身油污、一脸汗水。这些年来没有人知道他究竟跑了多少工地,但谁都知道他是机施公司的“大忙人”。一些管理干部总说“找不着他”,因为他常常清晨在这个工地,下午到那个工地,晚上又会赶赴外地某个工地;许多工人却说“吴经理时常在我们身边”——在工程施工最吃紧的时刻,你能整日整夜见到他。清晨他是最早出现在工地的指挥;寒风凛冽的深夜,他会把滚热的姜茶送到工人的手中;最危险的地方,他会抢先一步走在工人的前头;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又会悄悄地把自己的雨披披在工人的身上……
  翻开机施公司职代会代表信任投票的记录,吴欣之几乎每年都是100%的信任票。再打开吴欣之评选劳模时的征求意见箱,唯一的意见就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请珍惜自己的身体!”
  “只有心里装着别人、装着爱的人,才会像吴经理这样子。”这是广大职工群众对他的共识。

  

  吴欣之在业界的声名从来不是争来的。
  前两年,由世界建筑设计大师安德鲁设计的广州体育中心在施工上遇到了难题,有人打电话给安德鲁求援。安德鲁却说:“你们中国不就有个吴欣之嘛!”原来,在浦东国际机场、北京国家大剧院这些“重量级”工程中,吴欣之用自己独特创新的智慧将这位国际大师的设计思想几近完美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高傲的法兰西人不得不被他折服。
  所有与吴欣之合作过的人,都会被这样一个形象所“征服”:聪慧、执着、温文尔雅。“几乎没有人看到过吴欣之发脾气的样子,所有人都喜欢他,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就算工程竞标上输给了他,也会对他翘起大拇指。”吴欣之的同事王云飞如是告诉记者。
  钢结构专家吴欣之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有着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完成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越来越难的结构工程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建筑业自身的面貌。目前为止,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要将建筑物建造到一定的高度,必然要有一台比它更高的吊车;要吊装一个重型的构件,也必然要有一台起重量比它更重的起重机。想象的空间无限,事实却总存限制:人不可能无限制地把吊车造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这种不断增加自身装备,不断增加投入的发展思路已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吴欣之没有一天停止思考,也没有一天放弃哪怕一闪而过、不能完成的创意。潜心研究、组织团队、协同攻关……系列配套的钢结构整体提升、整体平移等工艺技术逐日形成:
  ——浦东国际机场,吴欣之设计的工艺流程达到了“工厂式生产,流水式作业”的境界,他所采用的是自行编程的计算机软件、先进实用的液压装置和信息灵敏的传感技术,建筑工地已不再需要“人海战术”,不再完全依赖重型装备;
  ——2003年吴欣之带领机施公司的科技人员,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之一、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站楼工地完成了5000吨钢结构整体顶推,而推动这5000吨的12个“大力士”,自身的体重加起来却不到10吨重;
  ——2005年,12个小个子“大力士”千斤顶,又在机施公司科技人员的组合下,将上海旗忠村国际网球中心开启式屋架推成了完美的弧形顶,使环形4000吨钢结构整体旋转。
  吴欣之带领着上海建工机施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团队,在中国超高层、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技术以及整体安装等一系列施工领域的高难科研项目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由吴欣之领衔开发的计算机控制液压整体安装技术,经过十年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国内超大型结构安装的全新工艺。   从“东方明珠”450吨钢天线桅杆整体攀升、浦东机场"海鸥"式航站楼整体位移,到重庆机场5000吨航站楼钢结构整体顶推,一步又一步,脚踏实地、创意飞天。
  吴欣之是历经中国“大炼钢铁”时代的那代人,他们中有很多人的梦就在这曾经轰轰烈烈的“炼钢铸铁”中灰飞烟灭;而吴欣之选择的路,却是默默求索、孜孜不倦,他走出了似乎是命运安排好了的幻梦般的时代阴影,走上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步之路。他终于把心中的钢结构造了起来,并且让它们永远高高矗立在中国的各个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