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日期 :2009-11-10
88年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19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接力从这里起步———上海,这座具有光荣传统、肩负重大使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8万多个党组织和160多万名共产党员,正在党中央和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断创新,实践着科学发展的真谛。
以改革创新直面挑战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进入新时期以来同样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情况和问题的复杂程度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要靠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创新。”在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市委强调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通过创新制度、创新方式,进一步激发党内的生机与活力,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切实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增强执政能力。
紧密结合重要公共政策、重要社会舆情、重大社会思潮、重大社会事件和党员干部中的正反面典型,深入探讨、努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上海市委为深入贯彻四中全会《决定》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上海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近年来探索党建创新的重点。
一年前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经济外向度高的上海首当其冲。面对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考验,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冷静应对、克难前行。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市委及时提出了“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世博筹办有序进行”的总体任务目标,并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一系列事关上海长远和全局的大决策、大项目上,连续获得重大突破;“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初见成效。
一年后的今日,上海经济已冲出阴霾,呈现持续回升的好势头;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抓住金融危机之“机”,迅速破解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篇大文章。正是敢于作为、勇于创新,最困难之年成了上海改革举措最多、转型升级最快、重大决策最密的机遇之年、跨越之年、发展之年。
筹办世博会同样是一场从未有过的“大考”。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历史经验可循,没有现存模式可搬,一切都要靠摸索、靠创造。俞正声强调,世博会是对上海党组织的执政水平、领导能力和党建成效的重大考验和检验,也是对上海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现实考验和检验。筹办至今的日日夜夜证明,上海的广大党组织和党员无愧这一光荣使命。
张雄伟,上海世博园区的一位农民工建设者,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世博园区中国馆项目部,他既是焊工班长,又是焊接技术指导。张雄伟不仅手把手帮助其他农民工兄弟提高电焊技艺,还参与工地夜校建设,将自己在电焊领域的心得体会刻成教学光盘。目前,世博园区的建设项目部中设有各类党组织40多个,党员265名。“我们每个组织都是一个战斗堡垒,每位党员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张雄伟说。
随着人们经济地位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我们党的执政方式、执政理念也在进行相应的变革。上海市委敏锐地看到了一些同志对“矛盾凸显期”估计不足的问题,并及时加大探索创新的步伐。今年,上海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率先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在重大公共政策和重大工程建设出台之前事先征询群众的意见。这项政策一推出,就获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称赞,有的项目由于未能通过评估关而被叫停。
上海还试行和完善了信访代理制、律师评估制、信访终结制等多项制度,都是在化解、排查社会矛盾方面的全新探索。“这些新政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社会风险、防止新增社会矛盾,也有利于规范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推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不断解决不适应的问题,取得社会进步与和谐,维护群众利益。”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我们党对全体党员提出的这一要求,既寄予着殷切的期望,更蕴涵着厚重的忧思。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探索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方法,这是上海各级党组织的又一重大课题。近年来,上海各级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百姓忧乐系心头,群众疾苦放心间,“一线工作法”“凝聚力工程”……一项项以民为本的创新举措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强调: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抓好市民期盼的民生工程。
在杨浦,区委区政府4年来一直坚持推行以密切党群关系为导向的“一线工作法”,全区千余名干部通过定时定点下基层、现场办公、网上交流、开展结对活动等制度化方式,共与30多万人次的基层群众深入交流,倾听群众利益诉求,解决群众困难,问题解决率达90%以上,大量基层问题都是在一线就地解决的。曾经以老国企包袱重、传统产业工人多而闻名的杨浦区,正在向“知识杨浦”快速转型,老百姓心气顺、信心足。“我们工作上的任何创新,必须要以群众是否满意、百姓是否得实惠为标准。”区委书记陈安杰说。
在静安区,社区里建立了以党组织为“圆心”的“同心家园”共同体。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抱团取暖”成立了“暖冬互助金”。受助的企业主郑某拿到20万元互助金后感动得流下眼泪。区委书记龚德庆说,“同心家园”之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关键就是以党组织带动群众、以关注民生为落脚点。
金融危机对上海就业会带来哪些冲击?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上海就研究分析就业形势,关注大学生、农民工、小白领和下岗再就业职工等可能影响最大的四个群体,部署各类就业援助计划,强化就业和失业的动态监测。今年1至8月,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6.7万个,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加,四个群体的就业情况与往年相当。
岁寒更知阳春暖。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同时,上海各级党委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细节。一年来,上海调高了多种社会保障金的待遇标准,出台了海纳外来人员的“户籍新政”和“社保新政”;从1到8月份,上海的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面积达31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累计受益家庭达到5.8万户……
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建设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不断探索党的建设规律。随着世事变迁,即使是过去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不一定管用、好用、能用。面对改革创新的实践只能以改革创新的方法应对。近年来,上海市民越来越多地从网站、报纸、电视上看到市管干部的拟任公示,看到上海向全国乃至全球公开选聘干部的信息,看到各项重大决策征求民意的告示。
2008年以来,黄浦区已经形成了区委全委会票决政府部门正职和街道党政正职的制度。通过全委会无记名票决,目前全区已经有16位干部走上正处级岗位。区委书记王文涛说:“通过制度创新,我们实现了从小范围酝酿到大范围推荐、从常委会定干部到全委会选干部的转变,达到了在更多人中选人,由更多人选人的目标。”
在嘉定,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打破传统的干部管理体制,出资1亿元向全球招聘“汽车精英”,增强汽车产业的发展后劲。“已经有6名海外高级人才被录用。”区委书记金建忠说:“过去总以为遥不可及,观念一突破,难题也就破了。”
在经济活跃、人员流动、社会多元的大上海,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尤其是让基层党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也是各级党组织考虑的重大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全新的视角和富有操作性的措施进行了完整规划。与此同时,上海各级党组织在基层党建领域进行了许多探索。青浦区的“党员议事会”、闸北区的“党员责任区”、闵行区的“三联四会”、虹口区的“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宝山区的“三访服务”、松江区的“党员联络员”、卢湾区的“电子党务平台”、徐汇区的“社区党建课堂”等创新之举,使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根更深、叶更茂。
今年6月,闵行区发生在建楼房倒覆事件。事发后2小时内,市、区有关部门就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4小时内就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在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信息公开、居中协调的原则,积极维护业主权益,严格开展行政问责,引导事件稳妥公正地解决。“不回避热点问题,快速作出正确应对,这既是一个执政党的自信,也是应当具备的素质。”区委书记孙潮说。
在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来自全球的各类顶级人才“扎堆”,各种价值观碰撞,多国文化交会。在这种新情况下开展党建没有什么经验可循。园区的党建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以政治凝聚、服务凝聚和文化凝聚为抓手的工作模式,来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对党员的认同。如今,190多个党组织、5300多名党员已成为建设开发的生力军。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把党建开展到最活跃的‘细胞’上去,才能让党的建设适应开发开放要求,以开发开放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党的建设成效!”
变化是永恒的主题。上海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尽管前进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不适应的问题在某些领域仍比较突出,但知不足方能有所为,勇于创新的上海各级党组织一定能正视不足,切实增强能力建设,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