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创立了新时期的党建思想。新时期党建思想包括以下7个主要方面:
(一)制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成败。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党的建设就巩固壮大;反之则相反。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首先着重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即领导全党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同时还提出了保证这条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正确的政治路线来源于对社会基本状况的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我国社会处于什么阶段?邓小平提出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他指出:现阶段,我国一方面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很不成熟,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社会主义制度也很不完善。由此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始终不渝地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是党在新时期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确立,为我们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正确路线的制定,一方面来源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科学分析,另一方面,还来源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理论问题的正确认识。邓小平正是通过深邃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一科学概括,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点;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这一理论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正是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和当代中国国情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如何建设一个坚决贯彻执行这条路线、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领导重任的党,便尖锐地提到了全党面前。而建设一个好的党,首要的问题,第一位的问题,就是党的建设的前进目标和指导思想问题。
党的建设的目标总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要求全党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问题。党的十二大后,当党完成了拨乱反正,确立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总任务后,邓小平就及时地提出了“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9页)这一新的建党目标。在党的十四大修改通过的党章中又作了明确规定,即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这一建党目标,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把党建设成为“同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先锋队组织”的“左”的提法,又从当前的历史条件出发,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时代活力,使党的建设方向更加明确,更加符合政治路线的需要和人民的意愿。
要实现上述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前进目标,党的建设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呢?邓小平在确立党的建设目标的同时,还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党的建设要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条重要原理。邓小平在继承这一重要原理的同时,着重强调:今天党的建设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就是要围绕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进行。为此党建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的精神改革党建工作中不适应的地方,并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成效来检验党建工作。
(三)提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原则。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中心是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为此,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教训和思考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原则,从而为我们实现党的正确有效的领导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7-268页)针对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8页)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搞现代化,而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显然,这种现代化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将化为泡影。
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领导水平,党才能担当起领导的重任。为此,邓小平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着力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任务。他说:“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1页)怎样改善党的领导,是个全面的问题,包括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作风状况、领导工作状况等,就党的领导本身而言,邓小平提出了以下一些重要思想:①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即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活动必须遵循和依照法令和法规行事。②正确划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能,改进和完善党对国家的领导内容、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③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5页)建设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党员队伍,发挥广大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党的领导的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紧密联系的。坚持党的领导,是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和归宿,而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实行和达到党的领导的目的。改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不注意改善,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坚持。邓小平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的创造性的贡献。
(四)深化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然而,“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1页)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贯彻执行政治路线的保证。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完整的表述。他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体系和党的思想路线中的核心地位。他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偏离实事求是,就会陷入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的泥潭之中。与此同时,他还着重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邓小平特别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人们从过去想问题、办事情只知道从本本和条条出发,转变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只知道用领袖的语录和个别言论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转变到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标准。
(五)要求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干部队伍。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干部队伍建设是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关键。邓小平反复强调,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他认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他强调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领导班子。指出这是关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邓小平把他的上述思想具体化为以下3个方面:①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这一方针是我党关于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大贡献。②为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邓小平竭力倡导解放思想,树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用人观念。他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腐观念;特别要重用那些被人民群众公认、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政绩突出的人,而决不能重用那些只说空话,不干实事的人。这些新的用人观念对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③为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邓小平还提出了必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他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了“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结论,为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通过剖析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即: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管理制度缺乏法治,由此造成的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等严重危害。指明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求将竞争、民主、公开和法治原则引入干部队伍建设中,加强干部选拔、培养、考核、交流、监督等重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使干部队伍向着活力、效率、积极性提高的方向迈进。
(六)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的组织保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变革时期,为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全党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而决不能削弱和放弃这个根本组织原则。
邓小平在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时,进一步阐发和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思想。他强调必须坚持“四个服从”,而“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必须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严格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办事;必须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必须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实行“三不主义”原则;必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决不允许党内存在特殊人物和特殊党员。
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邓小平还提出了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途径,即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邓小平从总结历史经验的深度,提出了制度问题对于全党来说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样一个崭新的思路。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不解决,党内的官僚主义、不正之风等一切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总之,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等密切相关,成为新形势下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相适应的党的建设的一条新路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邓小平强调要注重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具体化、规范化。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党委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制度、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制度、党内监督制度以及保障全党集中统一的制度,等等。
(七)开创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风建设的新路子。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什么新的特点?对此,邓小平着重强调了以下两点,一是指出了党风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二是提出了党风建设综合治理的新路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告戒全党:“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又为全党指出了应采取的正确方针:“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实践的发展,印证了邓小平预见的正确性。在改革开放步子加大、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党内出现了许多消极腐败现象,对此邓小平严肃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页)“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3页)邓小平在指出党风建设的紧迫性的同时,还针对消极腐败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蔓延、泛滥、高发等特征,强调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7页)“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内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一条新路子。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党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新途径。其中包括:(1)加强思想教育。要教育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自觉地批判和抵制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腐朽意识,牢固树立遵纪守法、廉政勤政观念。(2)加强法制建设。邓小平多次指出,党风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经济法规和经济管理制度,健全党和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形成有效地防范各种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使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走上以法治党、治国的道路。(3)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严肃党纪。(4)深化改革,在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总之,邓小平新时期的党建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