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上海市中职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党建动态

正确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06-01-12 00:00 点击次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十六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更是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提了出来。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自己执政治国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又有了新的成果,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

  建设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长久追求。所谓和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据此,所谓和谐社会,自然应该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配合得适当而匀称。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内涵丰富、含义宽广的概念。那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很有实际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与共产党的宗旨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同时也是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它要求遵循五个统筹的指导原则,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利益,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我们党从来都强调,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领导的各项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说明,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富有创造活力的社会。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突出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谓协调利益关系,首先是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其次,要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法及时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显然,利益关系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秩序、稳定的机制作保障。国内外经验说明,没有稳定,没有秩序,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因此,维护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样的工作,在当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必然要求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竞争推向极端,就会造成人心的沦丧、道德的败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第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人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表明,人对自然的友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社会能否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决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最终的客观因素。

  第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以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理所当然地要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努力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社会氛围。

  第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管理、法制健全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体现法制理念、法律手段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社会事务得到切实遵循,一切政党和组织、一切社会成员都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同时,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来源:《党课》2005年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