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上海市中职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新闻纵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纵览 - 正文

    新闻纵览

    创优教法,德育课因此而精彩

    作者:潘莉 来源: 发布日期:2011-11-14 00:00 点击次数: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创新创优教学方法,是我校十六个项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德育课老师,近期,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实践和探索,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学法的创新创优,重要的是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变“旧教材”为“新教材”

    一堂有效的德育课,与教材处理得当与否是分不开的。如何用好教材,找准教材的落实点,是教师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落实,就会有如瓶颈,阻碍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步伐。可见,处理好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对德育课教学法创新的实践中,体会最深的是教学设计必须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旧教材”为“新教材”。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思想水平、认知能力去设计课题,大胆地裁汰教材,选择性地为己所用。另外,德育课教材时常出现与现实脱节的现象,会存在课本内容与实际不符或过时的问题。因此,德育课一定要与时俱进,必须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如在上《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课《依法纳税》这一节时,有关个人所得税计算中,课本上有关工资、薪金所得税税率表就与现实状况不符,我国在20119月实行了新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对这一内容在教授时就要给学生补充最新内容。

    二、变“传统教学”为“多样教学”

    一直以来,德育课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法:“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内容——小结——布置作业”。整节课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一点自己的看法、观点。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开展一些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的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变“传统教学”为“多样教学”。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热情,诱发学生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使课程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通过交流、对话、互动去探求未知世界和进行创新活动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任务不再是单纯地接受和掌握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知识。

    三、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

    传统教育只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智能的培养,它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必须树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从而改变这一局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现在肯定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设计探究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把设计的问题提出来,再指定由某个同学回答。这种角色的转换,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让学生自己去创设问题的做法,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

    四、变“单纯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德育课所讲述的有关经济、法律、哲学等理论都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理论时不联系生动的生活实际,只是空洞的说教,势必使学生感到乏味,既使学生们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当条条背下来了,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思想。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理论,充分认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使之成为自己的思想。应选择一些生动活泼且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添加到讲课中去,做到将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总之,德育课应该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激活德育课堂,引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在德育课教法创新创优的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