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赛是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竞赛,被称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在一定程度上,世界技能大赛上的成绩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技术技能发展水平,反映该国的经济技术实力、人才竞争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在2024年9月15日法国里昂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上,上海作为2026年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城市,从里昂接过会旗。为积极推进2026年上海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的筹备工作,确保赛事基础设施满足高标准办赛需求,2025竞赛基础设施研讨会(CIW)于4月11 - 13日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世赛上海组委会和世界技能组织共同主办,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竞赛项目经理(SCM)、场地经理(WM)、场地区域经理(WSM)以及相关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大赛基础设施建设出谋划策。

4月11-13日,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CIW制冷与空调项目技术对接会召开。世界技能组织秘书处竞赛部主任Jane Stokie、世界技能组织秘书处竞赛部技能竞赛基础建设经理Zsolt Szekeres、执行局赛事组织部李晔、姚成伟、罗胜强、技能竞赛经理Carl Balke,场地分区经理刘福玲、张冬,场地经理、我校教师张申云、袁宇晖等参加了会议。


在三天的技术对接会上,外方技能经理与我方场地经理就基础设施清单246种物品、比赛场地布局、赞助商比选、办赛人员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完整地梳理与深入沟通。虽然整个技术对接的过程非常繁琐而焦灼,时间紧任务重,但经过双方争分夺秒地沟通与协商,仍在会议结束前顺利达成基本一致,并明确了会议结束后办赛需要推进的事项与努力的方向,制冷与空调项目CIW会议成果获绿牌通过。
CIW作为2026年上海世界技能大赛筹备工作的重要环节,虽然直接聚焦于赛事基础设施建设,但从长远和间接影响来看,能为学校发展带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对接国际技能标准
CIW围绕世赛各项目技术要求梳理设备、材料及场地标准,学校可借此将国际前沿的技能规范、行业技术标准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避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也可针对性更新学校实训设备,开发契合世赛标准的模块化课程。
2.强化“赛教融合”模式
世赛筹备中强调的竞赛组织经验(如流程管理、技术保障)可转化为学校技能竞赛培训体系的重要参考,推动校内技能大赛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搭建校企协同平台
CIW汇聚了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与赛事管理团队,为学校提供了与企业直接对接的机会。学校可借此拓展合作渠道,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或实训基地,联合开发教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招生-培养-就业”链条的精准对接。 企业在设备供应、技术服务、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参与,也可能为学校带来资源倾斜。
4.促进师资能力与国际化视野提升
教师通过参与CIW研讨(如赛事技术标准解读、新技术应用案例分享),可接触到行业最新技术和技能培养模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转化为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技术指导能力。世赛作为全球性赛事,筹备过程中涉及国际标准对接与跨国合作。学校可借助赛事筹备契机,与世界技能组织、国际院校建立联系,引进国际先进职教理念,推动教师赴海外交流或参与国际技能培训项目,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5.增强学校品牌影响力与社会认可度
参与世赛筹备相关活动(如CIW)可增强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曝光度,尤其是在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有助于提升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吸引优质生源和政策支持。世赛倡导的“工匠精神”与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借鉴CIW中关于赛事公平性、技术规范性的要求,学校可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突出技能培养特色,成为区域乃至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的标杆。
CIW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本质上是通过“以赛促建”的逻辑,将世界技能大赛的标准、资源和经验转化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驱动力。从硬件设施升级到教学模式创新,从校企合作深化到国际化视野拓展,学校可借此契机构建更贴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技能育人”与“学校品牌”的双重提升。
本次CIW会议的顺利召开是吹响了战斗的第一声号角,代表着2026上海世赛办赛工作的全面开启。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作为“制冷与空调”项目的技术支持单位与场地经理团队派出单位,定会全力以赴,为办好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比赛作出自己的贡献。